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太姥山国兴寺的历史面貌

    信息发布者:康山村
    2020-03-03 09:21:03    来源:福鼎周刊   转载

    作为太姥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寺院

    国兴寺

    是古代游太姥山者必去的景点

    而且

    人文底蕴深厚的寺院及其遗址

    是文人墨客吊古抒怀很好“对应物”

    所以国兴寺在古代太姥山诗文中

    出现频率很高

    我们可以在古人的诗文中

    窥见当时的大约面貌


    明代莆田人林祖恕《游太姥山记》这样描写:

    宫殿犹自瑰伟,壁嶂柱础,尽是玄晶,大可拟建章,丽可比祈年,而台沼宽拓,恐昆明、太液不为过也。第兵燹之后,逋负多而焚徒四佚,触目遗址,为之怃然。


    A

    面对遗址,作者展开想象:兵燹之前的国兴寺,规模可以与汉时长安的建章宫相比,宏丽可以与北京的祈年殿相比,而遗址内的水池之大,也能与昆明湖和太液池相比。

    A

    作者运用浪漫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面对这个遗址时的震撼,是这个如此恢弘的遗址才激发了他这样的想象。




    清代太姥山下名士王孙恭面对国兴寺遗址上的“撑天”石柱,赞叹这个昔日雨花台一样的丛林建筑原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游览地:"垣颓址废,犹余石柱撑天。昔为雨花台,今为狐兔穴。……国兴为丛林,玉湖为初地,皆美轮奂,堪驻游旌。"




    “森森玉柱攒云立,信是神皋一奥区。”

    的确

    遗址上最夺人眼目的

    当数那些尚未倒下和已经倒下的石柱

    由石柱之大完全可以推测殿堂的宏伟

    所以

    许多诗文就不免对那些石柱发出感慨




    比如这些




    如明人陈仲溱《游太姥山记》写国兴寺遗址:“金身剥落,绀殿荒凉,然石柱或竖或侧,有三百六十,令人凄然。”明人陈五昌诗:“石柱攒云三百六,更谁重复旧人天。”崔世召也有诗云:“石柱摩云百楚楚,欲坠不坠生苍苔。”传说国兴寺遗址有石柱360根,现已考古发掘出约200根,传说应当不假。


    诗文中的国兴寺是如此宏大而瑰丽

    那考古工作者眼中的国兴寺

    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且看两次考古情况


    01

    第一次是2001年9月至11月,福建省博物馆(即今福建博物院)等单位对国兴寺遗址进行了正式的发掘,揭露出房屋、天井、水沟、花台、甬道等宋代建筑遗迹,出土了一大批遗物,对遗址周围所发现的舍利塔基址和古墓葬也进行了清理,基本弄清了国兴寺的布局和年代。不过当时只发掘1300多平方米,区域只限于遗址中部和南部。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调查与勘探。这次勘探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进行重点试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区域比第一次大大拓展,进一步摸清了国兴寺遗址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状况。


    02

    结合两次考古揭露的早期遗迹初步分析,在平面布局上,整体而言,国兴寺遗址因地势,以现存的石柱大殿基址为中心,往南、往北构成一条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天井、花台、厢房等建筑,排列错落有致。两次发掘揭露的宋代遗迹群,构成了国兴寺遗址现存早期遗迹的核心内涵;同时遗址周边现存的其他附属建筑,如现存宋代“楞伽宝塔”、另一处石塔遗迹、舍利塔遗迹等史迹以及不同时期建筑的叠压打破关系和出土、采集的各类考古遗物,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国兴寺遗址至宋代以来“历经兴废,存续至今”的景观风貌。


    03

    考古结果表明,寺院的各个遗迹单位,均为石构,尤其是须弥座台基、甬道、天井、寺塔等,制作考究、刻工精美,是近年来福建省发现的同期建筑中的精品,是福建宋代佛教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也是宋代以来福建石构建筑艺术、石雕艺术风格变化的实物见证。大殿结构较为特殊,它建在高约0.9米的须弥座台基上,面阔仅一间(7.1米)、进深三间(长达10.5米以上),周边环绕宽2米的回廊;东西两侧设有宽5~5.6米的过道,与东、西厢房相连;南侧设有踏步与甬道相连。这种面阔小于进深的佛教建筑在宋代较为少见。各个建筑单位之间均设有排水暗沟,沟口用石板雕凿成如意形状;天井、甬道均用平整的条石铺成;在天井外侧设有宽1.2~1.7米的环状花台。这些都表明,宋代国兴寺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制作、规格较高的寺院建筑。


    04

    根据考古勘探和试掘的结果,初步确定,国兴寺的修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但没有明确的实物证据说明国兴寺的始建年代可以早到唐代。这是一个遗憾,但笔者以为也属正常,因为两次考古均属于有限度的考古。正如第二次考古《报告》中所指出的:“本次勘探、试掘揭露的遗迹集中分布于遗址北部和西部,多为现代建筑基础所覆盖,遗址原生堆积遭到严重破坏,且现代建筑基础填垫大量石条、石块和砖瓦。”“为保护宋代建筑遗存,发掘工作亦揭露到宋代建筑遗存层面即停止,部分区域未见宋代建筑遗存则一直清理至生土。”“发掘工作只揭露到宋代地层即停止,对于遗址北部的情况,尤其是遗址是否存在早于宋代的地层堆积和遗物不甚明了。”“不甚明了”不等同于“没有”;毕竟还有大量的史料明确说明国兴寺始建于唐代。另外,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论,结合太姥山佛教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发展轨迹,始建于唐代的国兴寺,其建筑肯定是比较简陋,甚或只是僧人的结茅而居,那些最初的建筑物件要么被雨打风吹去,要么被后来的建筑覆盖,所以目前有限度的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唐代的遗物实属正常。国兴寺第一次考古发掘的《报告》中也指出:“我们认为国兴寺始建于唐代乾符四年(877年)是可信的,只不过那时寺院可能属于初建阶段,规模不会太大。”


    第一次考古《报告》还根据相关史料

    认为

    国兴寺是封建政府扶持建造的寺院

    势力强盛,影响广大

    根据石构建上刻有的文字了解

    寺院的一些建筑也由僧人舍建

    如石构甬道东西两侧刻有

    “僧道隆舍”“中阶一所”

    表明该甬道由僧人道隆舍建

    还有如

    “僧道晓奉…舍钱造法…阶道一所…”

    当山比丘林纯奉舍”“福生院比丘建慈舍”

    等等


    有些建筑则是由民间普通信众捐建,如方形水井,井沿上刻有“弟子李闰及妻叶六娘并男女等舍口造井一所”;还有石桥,如“才保弟子王迁敬造石桥一所上答四恩下资九有政和辛卯十二月志”;还有如“黄俊邦两男石……施财造一间斋”“方家山境方公腾造”“南峰李宅郑三娘造”“白鹄境余惠舍”,等等。除了接受民间人(下转8版)(上接3版)士捐建,也接受民间捐舍田地和林亩的供养,其中有一次较大的捐舍是在南宋初年(绍兴年间),由太姥山下的黄十七(讳诉)“将田四十石、山林数里,舍在太姥山国兴寺,永充母林氏五娘坟”。因为黄十七母亲林氏的坟墓在太姥山,所以他捐舍田四十石、山林数里给国兴寺,以供养母亲的坟墓。另外,从出土的大量宋代瓷器的底部墨书有“住”“常住”等文字可知,国兴寺属于十方丛林,任何外来的游方和尚均可在此挂单常住,研习佛学经典。因此可以说,国兴寺是一处由封建政府敕建、高僧望族积极参与、在广大信徒中有着重要影响的高规格禅寺。


    作为太姥山佛教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重要的佛教道场

    如今

    国兴寺仍然是太姥山一座重要寺院

    尤其是国兴寺遗址

    它是福建迄今发现

    保存最好的宋代佛教建筑遗址

    是福建宗教名山

    太姥山佛教文化兴衰的历史见证

    也是中古以来中国东南佛教历史之缩影


    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太姥山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品格、发展文化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福鼎市人民政府及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国兴寺遗址的重要价值,于2017年委托福建博物院编制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1月原则通了专家评审,修改完善后的保护规划将由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里,国兴寺遗址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